為免影響你的閱讀體驗,請選擇英文語言及使用桌面版網站瀏覽。

在香港幼稚園推行性別多元教育的理由

社會

Ryan Cheng

6/16/20241 分钟阅读

person holding white printer paper
person holding white printer paper

性別多元教育旨在促進對不符合社會性別規範的個體的認識和接納,同時鼓勵理解偏離刻板印象的行為,這已成為世界許多地區越來越重要的話題。然而,在香港,有關性別和性少數群體的問題仍然充滿爭議。許多人認為,孩子們太年輕,無法接觸這些複雜的概念,但證據表明,在早期兒童教育中引入性別多元教育對個人和整個社會都具有諸多益處(Moss, 2014)。本文主張香港幼稚園應納入性別多元教育,以培養開放的心態、包容性和所有學生的平等機會。

研究表明,兒童可以輕鬆理解性別多元教育。早在三歲時,兒童就開始注意到並形成有關性別的觀念,學習與男孩和女孩相關的社會線索和規範(Martin et al., 2002)。早期接觸性別多元教育有助於促進開放的思維,並阻止僵化的思考(Kanka et al., 2011)。在幼稚園引入這些概念有助於孩子在成長過程中變得更加包容。早期兒童時期對於發展同理心和社會意識至關重要,性別多元課程促進對他人的視角和同理心。例如,閱讀具有多元性別角色的書籍可以使差異變得正常化。教育資源如海報和視頻中的靈活性別描寫擴展了兒童對性別的理解。這種理解的基礎導致未來更加積極的態度。幼兒具有理解性別多元概念的認知能力,早期接觸培養了更大的開放心態。

香港需要性別多元教育的另一個重要原因是創造包容的環境,歡迎所有學生,包括那些具有創意性別或跨性別的學生。性別刻板印象和規範可能對這些孩子造成傷害,導致更高的欺凌和歧視率(Kwok & Kwok, 2022)。這種偏見使他們面臨如焦慮、抑鬱和自殺念頭等心理健康問題的風險。將性別多元納入幼稚園課程有助於打擊污名,並促進對所有性別身份的尊重。這既有利於跨性別和性別多元的兒童,也改善了所有人的情感安全。此外,納入性別多元教育與香港的反歧視法律(如《性別歧視條例》)一致,該條例禁止基於性別身份和性取向的不平等待遇(Tayler & Price, 2016)。學校有責任使其政策和教學與這些法律保持一致。提供適齡的性別多元教育符合這一預期,並使學校能夠創造包容的環境。

性別刻板印象從小就塑造了兒童的興趣和自我認知。到三歲時,孩子們已經顯示出對文化上與其性別相關的活動的偏好(Kurtz-Costes et al., 2008)。例如,女孩更可能玩洋娃娃並扮演撫養角色,而男孩則從事更多喧鬧的遊戲。這些早期的偏好可能會隨著時間的推移產生級聯效應,影響孩子們追求的活動和發展的技能。此外,沒有干預的話,性別社會化會積累成顯著的不平等。研究表明,到六歲時,女孩對自己的聰明才智和能力的評估低於男孩(Wang & Degol, 2017)。她們也不太可能擔任領導角色或認為自己注定要取得偉大成就。這些受限的自我概念塑造了女孩的學術興趣和職業抱負。作為成年人,女性在STEM領域、商業和政府中仍然代表性不足。僵化的性別規範也使男孩遠離創意藝術和照護角色。在幼稚園引入性別多元教育對於創造包容的環境和符合香港的反歧視法律至關重要。僵化的性別刻板印象從很小的年齡就限制了孩子們的自我概念、興趣和機會。

此外,在幼稚園介紹多樣化的性別概念通過展示各種性別的人從事STEM、照護、創意、領導和撫養等活動來防止不平等。這擴展了女孩和男孩的可能性,使他們能夠培養其全部的才能(Boutte, 2008)。性別多元教育不需要承認特定性別來接納喜歡足球的女性或喜歡畫畫和照顧孩子的男性。這些興趣並不專屬於特定的性別身份或取向。教育應該集中在打破性別刻板印象而不是加強它們。雖然跨性別人口很少,但性別多元教育旨在促進包容性而不會讓孩子感到困惑。它創造了一個環境,讓所有孩子都能探索他們的激情和能力,而不受社會對其性別期望的限制。尊重個人的技能和成就,而不是將其標籤為“性別不符合”,尤其對於擔任行政職位的女性來說至關重要。性別多元教育促進平等機會,消除不平等,展示各種性別的人在不同角色和領域中茁壯成長,促進一個每個人都可以自由追求其才能的社會。

一些研究認為,讓幼稚園的孩子接觸複雜的性別概念為時過早或不必要。他們認為孩子應該先學習“基礎”知識,再具體討論性別多元。然而,這種觀點的問題在於性別規範已經嵌入在早期兒童教育中。傳統的教材以狹隘的、二元的方式描繪性別,與異性戀期望一致(Erickson & Thompson, 2019)。等到孩子大一些才介紹多元性別可能會保留現有的偏見。早期的性別社會化是無法避免的。因此,幼稚園有責任在性別問題上以包容和擴展的方式進行社會化。

總之,香港幼稚園應該整合性別多元教育,以造福學生、學校和社會。早期兒童時期是塑造態度和世界觀的形成期。適齡的性別多元教育促進開放心態、包容和同理心。幼稚園層面的變化也會促進香港教育系統和更廣泛文化的進步。要使香港成為真正公正、多元化的社會,性別多元教育必須從早期開始。現在是幼稚園引領這一積極變革的時候了。

Reference

Boutte, G. S. (2008). Beyond the illusion of diversity: How early childhood teachers can promote social justice. The Social Studies, 99(4), 165-173. https://doi.org/10.3200/TSSS.99.4.165-173

Colbert, S. (2018). Understanding the gender spectrum. Transgender Mental Health, 17.

Erickson, J. D., & Thompson, W. C. (2019). Preschool as a wellspring for democracy: Endorsing traits of reasonableness in early childhood education. Democracy and Education, 27(1), 1. https://democracyeducationjournal.org/home/vol27/iss1/1/

Kanka, M., Wagner, P., Schober, B., & Spiel, C. (2011). Gender-stereotyped attitudes and behavior in kindergarten students.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Learning, 18(2).https://www.europeanpublisher.com/en/article/10.15405/ejsbs.112

Kurtz-Costes, B., Rowley, S. J., Harris-Britt, A., & Woods, T. A. (2008). Gender stereotypes about mathematics and science and self-perceptions of ability in late childhood and early adolescence. Merrill-Palmer Quarterly (1982-), 386-409. https://www.jstor.org/stable/23096251

Kwok, D. K., & Kwok, K. (2022). Navigating transprejudice: Chinese transgender students’ experiences of sexuality education in Hong Kong. Sex Education, 22(5), 552-566. https://doi.org/10.1080/14681811.2021.1969908

Martin, C. L., Ruble, D. N., & Szkrybalo, J. (2002). Cognitive theories of early gender development. Psychological Bulletin, 128(6), 903. https://doi.org/10.1037/0033-2909.128.6.903

Moss, P. (2014). Transformative change and real utopias in early childhood education: A story of democracy, experimentation and potentiality. Routledge.

Tayler, K., & Price, D. (2016). Gender diversity and inclusion in early years education. Routledge. https://www.routledge.com/Gender-Diversity-and-Inclusion-in-Early-Years-Education/Tayler-Price/p/book/9781138857117

Wang, M. T., & Degol, J. L. (2017). Gender gap in science, technology, engineering, and mathematics (STEM): Current knowledge, implications for practice, policy, and future directions. Educational psychology review, 29, 119-140. https://link.springer.com/article/10.1007/s10648-015-9355-x